豬年到 十二生肖俑背后深意知多少
十二生肖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龍、蛇、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與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地支相配,合而謂之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龍、巳蛇、午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雞、戌狗、亥豬,是我國傳統(tǒng)的紀時、紀月、紀年的方式。
西漢 陶豬
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是研究我國古代民俗風情的重要資料。十二生肖俑,亦稱十二支神俑。古代人拿十二生肖與人的命格相結合,并將其神化為生肖俑,在墓葬中按一定方位排列作為隨葬陰器的十二生肖俑,一般為陶瓷制品,亦有少數(shù)為石制或金屬質,常見于隋、唐、 五代及宋墓之中,具有鮮明的中國民俗文化特色。
漢 陶雞
十二生肖的起源不晚于西周,到漢代已形成完整的十二生肖配屬。從現(xiàn)有考古資料看,十二生肖俑最早作為隨葬品出現(xiàn)在墓葬中應是南北朝時期。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葬群出土有十二生肖俑,陶質,形象較為寫實。此時,生肖俑以獨立的動物形象被置于相配套的龕臺中。
北朝 灰陶生肖俑:馬、蛇、虎、猴 (臨淄北朝崔氏墓)
隋至初唐,十二生肖俑的常見形象已演變?yōu)樽说墨F首人身像。此時隨葬十二生肖俑多出現(xiàn)在兩湖、四川等南方地區(qū)。如武漢桂子山隋大業(yè)年間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俑,獸首人身,寬衣博帶,拱手盤膝而坐。重慶萬州唐代冉仁才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,獸首人身,盤坐于方座上,身穿折領寬袖袍,兩手持笏板拱于腹前,通體施青釉,釉面布滿均勻的細開片,座底有一洞。造型制作精美、生動,為唐代青瓷中的佳品。
隋 青瓷鼠、牛、猴俑(武漢桂子山出土)
大致在唐高宗、武周時期,兩湖地區(qū)已出現(xiàn)站立的獸首人身、著寬袖大袍的十二生肖俑,并逐漸取代了坐姿俑。而在北方地區(qū)一直到了盛唐時期,隨葬生肖俑才為常見,且大多數(shù)為拱手站立的獸首人身文官俑,如陜西西安天寶四年韓森寨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。
唐 青釉生肖牛俑(重慶萬州唐代冉仁才墓)
五代十國承襲唐代,在墓葬中仍然常發(fā)現(xiàn)有隨葬十二生肖俑的現(xiàn)象。到了宋代,因當時很多偶人明器皆用紙扎糊,北方宋墓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隨葬的習俗,僅有少數(shù)碗罐之類,但四川、閩贛地區(qū),其隨葬器仍以陶俑為主。此時的十二生肖俑多以人像為主,動物像退居次要地位,僅以較小的形象點綴于人像身體的不同位置。
唐 十二生肖陶俑(西安韓森寨出土)
生肖動物所處的位置也存在著一定演變規(guī)律,隨年代的推移而不斷地下移。最初,動物像塑于人像的頭冠或幞頭上。之后,生肖俑常表現(xiàn)為文官俑雙手捧不同生肖動物于胸前。這兩類表現(xiàn)形式的生肖俑,大都出現(xiàn)在北宋時期。宋代生肖俑發(fā)展的第三個階段,是以生肖動物直接塑于文官俑的器座一側。
北宋 青白釉褐彩生肖瓷俑
到了南宋晚期,生肖動物的形象逐漸消失,僅是在文官俑器座部位寫“子”、“丑”、“亥” 等十二地支字樣來表現(xiàn)十二生肖,如江西臨川發(fā)現(xiàn)的宋墓就存在這種現(xiàn)象。南宋以后,盡管有些地區(qū)的元墓、明墓仍隨葬陶俑,但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而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就極為少見了。
南宋 青白釉十二生肖俑
唐 彩繪十二生肖俑
綜上所述,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自南北朝開始至宋末逐漸消失,其演變規(guī)律相當清晰。即從南北朝時期獨立的生肖動物形態(tài),到隋、初唐時期的獸首人身坐姿俑,再至盛唐時期的獸首人身站姿俑,然后到北宋演變成生肖動物點綴于人像不同位詈的文官俑,終至南宋以后生肖俑消失。十二生肖歷經幾千年歷史的積淀,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,承載著先人們無窮的智慧和美好的愿望。